甘南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甘南旅游网 > 合作市旅游

合作市简介

莽莽苍苍,突兀云表的迭山,婉若巨龙,横亘东西,把甘南分成南北两方。南与迭山并屹的岷山之间,奔涌着滔滔的白龙江,它一泻千里,直下长江;迭山之北则是被称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和它的子女河,洮河、大夏河。如同千切古老著名的河流都曾孕育过文明一样,“三河一江’必然会引发甘南人民对她们千古不息的吟唱。
  三河一江流域蕴藏着新石器时代丰富的文化遗存。从白龙江边,到洮河沿岸.直至大夏河畔的诸多古遗址上,都曾发现大量的石器生产工具。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和石岭下等几种类型都有遗存。舟曲县峰迭乡掌坪出土的双耳彩陶壶和高圈足三联杯,无论它的奇特造型,还是器物的精美程度,以及粗犷的彩绘线条,在甘肃省内也是罕见的。仰韶文化与氐羌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与它同时期的辛甸文化和寺洼文化,都是属于氐羌人的文化类型。由于受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甘南出土的器物更其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地城性的独特内涵。而三河一江谷地,那时已是村舍相望、禽鸣獒吠、炊烟缭绕的田园景象了。这众多的遗址,便是这种景观的佐证。 
  陶器的发明是史前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在社会发展与物质生活需要条件下的产物。其时,巳由狩猎到驯养动物,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也相继出现。人类已过着定居的生活。从甘南各地古遗址发掘情况可以断定: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创造和使用者正是甘南土著种族的祖先。是他们创造下以氐羌、戎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古代文明。 
在伟大祖国的西北、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区的结合部,有一颗绿色的明珠——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于1953年10月1日,总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辖夏河、碌曲、玛曲、卓尼、临潭、迭部、舟曲七县和合作一市,有藏、汉、回等各民族人口66万人。
  甘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降雨量400至800毫米。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是一座拥有5万人口的草原新城。
  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为岷迭山区,层峦叠嶂,沟谷纵横,气候比较温和,是甘肃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区,农林牧业兼备;西部为广润的高原草甸,是甘肃省主要牧区之一。
  牧业、林业、水力、矿产和旅游是甘南的资源优势。全州草原面积4084万亩,占总面积的61.9%,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和全国五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蕨麻猪等优良品种。全州森林面积1070.1万亩,覆盖率为16.2%,木材蓄积量8885万立方米。境内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四条河流及120多条支流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361万千瓦,可供电力装机21 5万千瓦,具有极为广润的开发前景。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有矿点250处,其中有色金属矿点129处,能源矿点56处,非金属矿产地下8处,已探明贮量的矿种有22种,有14个矿种贮量居甘肃省前五位,优势矿种有金、铅、锌、砷、铜、泥炭、白云岩等九种。
  甘南地域辽阔,风光秀丽,具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气象万千的草原风光和莲花山、则岔石林等诸多风景区,有珍禽候鸟翱翔游弋,波光潋滟的尕海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会址等,已同四川九寨沟、黄龙寺等,形成了一条瑰丽迷人的旅游风景线。
  建州五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甘南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南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无限生机。
  甘南正以丰富的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开放的激情,期待着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和朋友们前来共同开发建设。

  

合作市民俗

古老的氐羌民族   甘南地处祖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在这块有着四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曾经繁衍、生息、劳动、向自然界作斗争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人、马家窑人,青铜器时代的齐家人、辛店人、卡约人和寺洼人,他们狩猎耕牧,岁岁年年,一代接一代地从事开发这块亘古荒原的艰辛劳动,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直到公元前400年前后.生息在这里的先民们才被称之为“羌”或“西羌”。自从中华民族有了文字,甲骨片上就已刻上了“羌”字。而羌的本意就是牧羊人。称西羌者,则是因为这块土地地处中原之西,所以才被称作西方牧羊人的。称“西戎”者,则是羌语系中从事农耕的部族。而称“氐”者;却是与其居地有关,氐处森林茂密的崇山峻岭之中,以农业和狩猎为生,与外界绝少往来。因而他们的习俗与羌人有些差异,信仰原始宗教——笃苯。因其崇尚黑色,而被称之为青氐、冉(马加龙)等。今之舟曲便是当时氐人活动地域。   羌人部族众多。活劫于甘南的先零羌、烧当尧、钟存羌、鸟吾羌及党项羌、参狼羌等诸多羌部,随着历史的进程,或内附中原王朝;或仍居留本土;从而和内地极其自然地有了各方面的交流。芜人从远古起就并始迁徙,有沿渭水东入中原的,有率部族西移康藏的(如“唐牦”、“发羌”),也有进入新疆南部的,进入康藏的与康藏蕃族融合,进入中原的与黄帝部族融合。羌人无疑丰富了中华原始文化。羌人姓氏中的齐、许、申、吕等都与“姜”姓相关——姜是羌字的转用,周代把与华夏人发生关系的羌人称为姜姓。有这些姓氏的羌部,就是最先进入中原的羌人。周代,羌人大的内迁有两次,他们分别留居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汉代以后,内迁更趋频繁。在王莽统治时期,转将汉人徙居羌中,羌汉民族杂处,相互往来,逐渐融合。到隋唐时,青海湖以东的大部分羌人已与汉人无异,成为汉民族构成的重要部分。   在羌人兴盛时期,诸羌中尤以党项羌的势力最大,它以迭部为中心,在甘青两地广大区域内活动,到七世纪时内附归唐。后因受吐蕃的军事威胁,时任唐西戎州都督的党项首领拓跋赤辞要求内迁,唐王朝准其徙居灵、庆、银夏(今陇东和宁夏)诸州。经唐与五代,其部渐次强盛,到北宋时,终于在徙居地建起了西夏王朝,写下了羌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章。   公元七世纪初,雪域崛起一个强盛的吐蕃民族。因其兵力雄强,大举东扩,占领了甘青一带吐谷浑和党项人的地域。后来,吐蕃因内讧战乱而分裂,国势日衰,大量未撤离的吐蕃人遂居留甘南各地。在夏河的有“卡加六部”、玛曲有“乔科三部”、碌曲有“阿拉五部”及”唐龙郭哇”等,加上以后陆续来自西藏的卓尼“十六掌尕”、“藏巴哇”、舟曲的“军户”等吐蕃后裔,经过与当地土著的长期分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甘南的藏族群体。明代为了区分这个群体与居住在西藏的蕃族,文字上写作“番”(读蕃),大概清代,不知何因,却读作“翻”了。   藏汉民族的交流   历史的风云变幻,扑朔迷离。自吐蕃铁骑驰聘甘青,战事迭起。因唐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的姻缘而烽火顿息。为了延续这种关系,亲上加亲,就有了金城公主远嫁赤德祖赞的又一次婚事,这二位赞普都是仰慕汉文化的,年复一年地请大唐僧人入藏讲经说法。由此,中原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就在其时并行传入吐蕃,学习汉语文也成为当时的时尚,这才造就了藏汉两文音义的多处近同,可知藏汉文化相互影响之深远,说明汉藏语所以构成一个语系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联姻带来的安定局面,使唐蕃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甘南正处在这条道路的南道上。洮州古城(今临潭新城)便是这条道上的藏汉门户。从洮州西上过今之临潭县府所在地旧城,经今合作市的嘉茂贡、夏河县的麦西,越四川阿坝、甘孜到达青海玉树与北道相接。或由今夏河转赴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果洛等地进入北线。唐蕃使臣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才有了“金玉绮绣,部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景象。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从建立到发展,使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从而加速了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甘南这块地方,由于近接中原,民间的各种交流由来已久,并且连绵不绝,所以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吐蕃相比,总是超前的。而两个王朝的经济关系虽始于初唐,直到中唐时才发展起来,唐以丝织品、茶与蕃人市易牛马才成为官方行为。这种交易一直延续到宋、明两代,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交易定则。   当历史进入北宋时期,散居甘青的吐蕃部族又在甘青地区建立起一个以蕃族为主体的封建地方政权,这就是(口加角)厮罗政权(藏史称“宗喀王”)。其时的甘南就在(口加角)厮罗统辖之内。(口加角)厮罗也曾驻跸今夏河的麻当、甘加两地。据史学家考证:甘加思柔古城(现存遗址)便是(口加角)厮罗政权所建。(口加角)厮罗采取“联宋抗夏”的方略,除在军事上与宋朝密切配合,在经济上把唐以来就实施的茶马交易重新启动。他以本地区的农牧产品和内地开展贸易交换,从内地运进铁器、铜器、纸张、丝织品、茶叶等,发展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在河西被西夏占领后,丝绸之路中断,酉域客商都改道青海,转赴渭水而达中原。改道后,甘南正当东西交通的要冲。(口加角)厮罗政权向过往客商征收商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商人携带的商品也在他的辖区内进行市易,这就给(口加角)氏辖区带来空前的繁荣。同时又开辟了积石山南道,并派兵护送各国商队,直达宋朝边镜,从而保证了“丝绸之路”南线的畅通,沟通了中外贸易,发展了藏汉人民友好往来关系。思柔古城位居甘加草原中心,有铁骑锐兵的守备监护,为确保道路扬通所发挥的作用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回眸历史的长河,藏汉两个民族经过悠久的历史接触,结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发展了经济上的合作与文化上的交流。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出现过分裂与割据,争夺与征伐,压迫与反抗的民族斗争,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总是主流,而且也早巳形成了兄弟情谊,为祖国大家庭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民族团结铺下了如磐的基石。

合作市旅游特色

拉卜楞寺 尕海 则岔石林 玛曲黄河首曲 碌曲郎木寺 临潭莲花山 卓尼县禅定寺 桑科草原 夏河达宗湖 合作寺
甘南旅游:
迭部县旅游 合作市旅游 临潭县旅游 碌曲县旅游 玛曲县旅游 夏河县旅游 舟曲县旅游 卓尼县旅游